近日,由深圳市社科联主办、深圳特区报协办,深圳市经济学会承办的“后疫情时代深圳的发展”学术沙龙在深圳市社科院会议室举办。市政协原副主席钟晓渝、市社科院党组书记院长吴定海出席本次会议。会上相关专家学者就后疫情时代深圳经济社会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等问题开展研讨。
深圳市社科院原副院长、巡视员郭祥焰指出,今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深圳双区建设迈好步开好局之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和逆全球化妖风叠加效应给深圳发展出了个大难题。如何应对?郭祥焰谈了四点:一、构建发展新格局。深圳经济外向型远高于内地,一样要贯彻落实中央双循环的战略要求,重视国内消费需求的大市场。中央五中全会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我国现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扩大50%就有6亿人,相当于美国总人口的2倍,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深圳需要构建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格局,形成共同的市场、大家的市场、世界的市场。一些民间学者言深圳不能以国内循环为主的观点,有悖于中央精神和实践需要;二、产业升级瞄顶尖。在互联网领域,深圳走过携手杭州、北京成为全国全球该领域领头羊的路,但是在高端半导体芯片方面我国还受制于人,全国年进口3000亿美元高端芯片,相当于进口石油用汇的2倍。半导体芯片科技含量高,耗费资金多,国内中低端芯片厂家几万户,遍地开花多成“烂尾楼”。目前囯内高端半导体芯片上海走在全国前列,作为先行示范核心引擎双区建设驱动的深圳,需要发扬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的风格,瞄准世界顶尖层级,把高端半导体芯片作为产业升级主战场,从大项目、投融资、顶级人才、高校院所、科研生产多环节通力合作,举全市之力突破瓶颈,力争该领域从跟跑发展到并跑再到领跑全国及至全球,相信深圳会交出一份优异的答卷;三、加大力度补短版。深圳四十年的发展成就,是世界城市发展史的奇迹,下一步要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加大力度补短版。深圳常住人口1350万、管理人口2000万,这样一个超大城市高房价、缺学位、看病难……等民生问题突出,全市年9万多中考生能进公办高中不足半数。这种情况显然不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需要急补;四、讲好深圳的故事,适应双区建设的需要,从内宣到外宣,从形式到内容都要创新,借助第三方内媒(如央媒)或外媒宣传效果更佳,从平凡平常平实点滴故事中传播深圳正能量,排除干扰和杂音,塑造良好的城市口碑和城市印象。
深圳市政协常委、市慈善会执行会长房涛认为,深圳要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先锋城市。她介绍了深圳慈善组织战役和扶贫的实践。深圳社会组织从疫情发生开始,倡议捐款捐赠安排、深圳社区联防组织、开展疫后人文关怀,组织中小企业安全复工复产、争取正式政策支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一步加强了深圳社会组织应对突发事件和常态化基础建设,社会组织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全社会民心向党、向善,利用自身组织优势开展相关工作。关于扶贫,深圳是教育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经营性扶贫、就业扶贫同步推进。疫后深圳的发展,从社会组织角度出发,首先应加强党建,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能力;第二以人民为本,《慈善法》出台,将社会组织纳入国家社会治理上层建筑体系规划,社会组织应多元参与社会建设,国家支持推动社会组织创新发展;最后,中央赋予深圳先行示范,深圳要成为先锋城市、标杆城市,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实践领域为全国提供可行案例和依据,助力中国经济、社会、生态、文化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的现代治理体系和现代治理能力。
深圳市社科院科研学会处处长莫大喜指出,习主席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重要讲话中,已为深圳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总书记提出了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十条经验,提出了6+2的发展方向,后疫情时代深圳的发展,习总书记八个方面,指明了前进方向。10月,《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首批授权事项清单》发布,涵盖事项包括市场化配置、营商环境、科技创新体制、对外开放、公共服务体制、生态和城市空间治理等六个方面,当下最紧要的是用好授权清单,办出更高水平的经济特区。
深圳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董晓远博士认为,深圳的成功在于思想解放和观念领先。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地理位置也是关键。从经济学理论分析,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分析下,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三个方面,可用来解释深圳的经济增长,亦可推演深圳未来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还会有反国际化的贸易战、技术战的逆流,深圳最终还要靠技术进步,提高技术进步效率、遏制成本压力,实现经济稳步发展。
深圳市政协经济委委员程一木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深圳前四十年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当前特殊情况下,疫情影响加上国际关系重大变化,后疫情时代深圳该怎样突破?他说几方面:一、深圳未来发展一定是放在全方位先行示范层面上;二、深圳诞生就是搞外向型出口导向城市,今后深圳重视国内市场的同时还须坚持外向型发展;三、香港始终是国际经济体系中一个重要环节,深圳的成就离不开香港因素。今后,深圳还应坚持向香港学习,建设好前海金融合作示范区以及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四、深圳最重要最宝贵的经验是我们的创新体系,尤其是企业创新,还有民营经济,深圳一直有大量的政策支持,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也需要在新的形势下不断改进、完善和补充。
深圳市政协原副主席钟晓渝为沙龙作总结发言。他说,中央赋予深圳新历史时期的任务,未来深圳经济社会发展要抓住四个方面,一是做好命题作文,在政策的变革指导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探路发展做好先行示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方面,全面发挥好示范作用;三是中央出台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粤港澳9+2,11个城市连动发展,在一国两制、三种法律体系背景下,如何推动融合?要做好规则衔接、机制衔接,推动人流、物流、资金流,最终形成湾区协同发展。深圳要真正抓住中央推动湾区建设、经济发展来支撑国家战略,深圳是核心引擎作用,所以深圳在衔接过程当中,还是要更多的向香港学习;四是2020年到2025年深圳要完成综合改革试点任务,中央明确的40多项授权改革,方方面面都有具体要求,落地实施会巨大推动深圳经济社会发展。
深圳在经济转型升级过程中,肩负着双区建设的历史使命,面临着深圳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发展格局、经济社会民生发展制度创新、双区建设先行示范核心引擎作用等新的机遇与挑战。后疫情时代,深圳改革再出发,谱写新篇章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